1、拍拍贷最近确实被监管处罚了,主要涉及违规放贷和风控问题。2025年5月,金融监管部门对拍拍贷开出罚单,金额达到3200万元,同时要求其整改部分业务。具体违规行为包括: 贷款利率超过法定上限,部分产品年化利率达到36%,踩了监管红线。 贷前审查不严,存在向无还款能力用户放贷的情况。
2、放贷利率超过法定上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不得超过法定上限。如果拍拍贷存在高利贷行为,监管机构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催收过程中采取不当手段:在催收过程中,如果拍拍贷采取暴力催收、恐吓、盗取用户信息等不当手段,将严重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3、拍拍贷若存在暴力催收、电话恐吓威胁的行为属于违法,即使存在历史借贷关系,催收方也无权采取此类手段;若已还清超出法律允许范围的利息,可依法维权;政府对违规催收行为有明确监管措施,可通过合法途径投诉。
4、截至2025年1月,被国家查封的网贷平台包括拍拍贷、人人贷和有利网等。这些平台因为运营不合规或存在资金风险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强制清退。此外,还有一些违规网贷平台如捷信金融、360借条、分期乐、还呗、微粒贷、安逸花、有钱花等也被曝光并受到了停业整顿等处罚。
5、再者,平台对借款人资质审核不够严谨,导致一些信用状况不佳的人也能获得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违约风险。此外,拍拍贷还曾因违规操作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这些都表明,拍拍贷在合规性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不能被视为完全正规的贷款平台。
6、拍拍贷因在其自有网站发布「拍活宝产品」广告,含有对投资回报预期收益的保证性承诺,并对可能存在的收益风险未予警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发送电子邮件广告,构成虚假广告,被上海市工商局处以罚款80万元。

1、月,33家网贷平台因超出司法保护上限不再受法律保护 在8月,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有33家网贷平台因涉及违规操作,特别是年化利率超过司法保护上限,而不再受到法律保护。这些平台过去给众多负债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如今被惩治,为负债人带来了一丝解脱和希望。
2、网贷平台注销账户后,个人信息并非立即完全删除,不同类型信息的保留期限存在差异。基础身份信息:至少保留5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网贷平台注销账户后,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身份信息,平台至少需保留5年。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配合反洗钱、税务审计等法定需求。
3、保护学生免遭网贷诈骗亟须特殊政策8月网贷政策暖风频吹,真融宝等头部平台成交额反弹。合规、风控才是头部平台赢得先机的关键。
4、网贷催收突然没动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对于借款人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债务已经得到豁免或解决。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借款人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与网贷平台沟通协商还款方案,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陷阱,避免陷入更大的债务困境。
问题核心与背景2020年国家全面清退P2P网贷行业,但部分平台高管借清退之名截留出借人资金、出台恶意收割方案,导致3亿余出借人血汗钱无法收回,引发多重社会风险:民生危机:数千万家庭财产损失,引发重病无钱医治、房贷断供、教育断档等问题,冲击脱贫成果。
P2P平台关停与清退现状日均关停数据:据澎湃新闻报道,P2P行业出现日均关停4家平台的现象,今年以来停业平台已高达1200多家。清退政策与地方行动:2018年12月下旬,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拉开2019年P2P行业“清退”序幕。
针对P2P平台存在的非法集资、资金池等问题,国家采取了资产处置和追缴措施。通过司法程序,对P2P平台的资产进行查封、冻结、拍卖等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回收资金,用于债务清偿和投资者赔偿。债务清偿与投资者保护 在资产处置的基础上,国家积极推动债务清偿工作,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后果:清零后留下大量未兑付债务、投资者损失和社会稳定问题,监管层需处理善后事宜,如推动良退、打击逃废债等。清零原因与行业本质问题P2P的终结源于多重因素:监管缺失:早期对互联网金融的包容态度导致风险累积,如平台挪用资金、虚假标的等。
P2P行业的现状与挑战 全面清零: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的P2P网贷机构已经实现了全面清零,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盲目扩张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坏账问题:然而,P2P网贷行业目前仍有近八千多亿的贷款无法收回。这些坏账给投资者和出借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处理上的挑战。
1、网贷放款减少主要源于监管政策收紧与行业风险管控升级,并非所有网贷都停止放贷,而是不合规业务加速出清,高风险用户放款门槛显著提高。
2、年网贷不放贷的核心原因是:监管强监管下不合规平台清退、收益下滑平台停贷、季度末金融机构缩额,以及用户资质审核趋严,并非“都不放贷”,而是放款门槛大幅提高。
3、政策直接限制合作范围,资金供给大幅收缩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明确规定,所有银行分行、支行与网贷平台合作需纳入总行白名单制度,未进入名单的机构不得开展合作。
4、不合规平台被加速出清; 业务模式调整:过去依赖“以贷养贷”的高风险业务被限制,导致部分依赖此类渠道的借款人面临放款收紧。
5、年网贷不放款,常见原因如下:信用问题:征信有逾期记录、存在多头借贷(同时借3个以上平台),或大数据显示近期频繁申请贷款,会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从而拒绝放款。
1、正规平台长期逾期后起诉合规的网贷平台若收费、催收均合法,在多轮催收无果后,可能于逾期一年以上提起诉讼。此类平台起诉与欠款金额无关,仅以法律手段追偿债务,例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银行系网贷产品。债权转让后第三方批量起诉原网贷平台为加速资金回笼,可能将不良贷款低价转让给第三方公司。
2、欠款金额与平台政策若欠款金额较大(如数万元以上),平台为减少损失,更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部分平台对小额欠款可能优先采用催收手段,但若长期无法收回,仍可能起诉。例如,某些消费金融公司对逾期超3个月、金额超5000元的用户,会直接委托律师发起诉讼。
3、逾期时间长短 短时间逾期:第三方通常会先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提醒和催收。长时间逾期:若逾期时间较长,第三方可能会考虑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包括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逾期金额大小 小额逾期:对于较小的逾期金额,第三方可能会认为起诉的成本过高,不划算,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催收。
4、持卡人透支5万元以上;银行催收2次后超过3个月不归还。网贷:若涉及贷款诈骗罪,即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合同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金融机构大额贷款的行为,会涉及刑事责任。若不涉及此类行为,单纯逾期通常只涉及民事诉讼,不会上升到刑事诉讼层面,但借款人仍需尽快还款。
评论